计算化学公社

 找回密码 Forget password
 注册 Register
Views: 235|回复 Reply: 0
打印 Print 上一主题 Last thread 下一主题 Next thread

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结晶度与气体吸附性能关联性?

[复制链接 Copy URL]

13

帖子

0

威望

61

eV
积分
74

Level 2 能力者

跳转到指定楼层 Go to specific reply
楼主
西安工业大学(博导)化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催化材料的理论(研究方向)

哈喽,结合同学们在研究中出现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结晶度与气体吸附性能关联性?”这个问题,老师这边进行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方向和思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于模拟计算板块,同学们有问题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



在气体吸附材料的前沿领域,共价有机框架(COFs)凭借其可设计的多孔结构成为研究焦点。而结晶度如同精准调控 COFs 性能的 “分子旋钮”,通过优化孔道有序性、协同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以及增强载流子传输效率,显著提升其对 CO₂、甲烷等气体的吸附能力。本文系统解析结晶度的多维调控机制,揭示动态化学策略与定量模型如何推动高性能 COFs 材料的创新设计。



文章目录
一、结晶度对 COFs 气体吸附性能的调控机制
(一)孔道有序性与吸附位点分布
(二)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的协同作用
(三)载流子传输与光催化吸附增强
二、动态化学调控结晶度的创新策略
(一)可逆共价键预组装技术
(二)拓扑结构设计对结晶度的定向调控
三、结晶度与吸附性能的定量关联模型
(一)吸附焓 - 结晶度线性关系
(二)孔径分布离散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三)结晶度 - 比表面积协同方程
四、结论
(一)结晶度是 COFs 气体吸附性能的核心调控因素
(二)动态化学策略实现结晶度精准调控
(三)定量模型指导材料设计


一、结晶度对 COFs 气体吸附性能的调控机制
(一)孔道有序性与吸附位点分布
高结晶度 COFs 的周期性孔道结构可形成均匀分布的吸附位点。例如,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 3D - ceq - COF 通过 D3h 对称性单体的有序组装,形成二重穿插 ceq 拓扑结构,其暴露的芳香环和三蝶烯中心 120° 夹角区域成为 CO₂优势吸附位点,吸附焓达 - 22.94 kJ・mol⁻¹。同步辐射 XRD 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有序孔道中 CO₂分子优先吸附于三嗪环和亚胺基团协同作用区域,相比无序结构吸附容量提升 40%。

(二)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的协同作用
结晶度直接决定 COFs 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武汉大学汪成团队合成的 3D - TFB - COF - Et 通过 alb - 3,6 - Ccc2 自交联拓扑结构,实现 1.1 nm 均匀微孔和 4400 m²・g⁻¹ 的 BET 比表面积。在 298 K、100 bar 条件下,甲烷体积吸附量达 264 cm³・cm⁻³,其高结晶度使孔径离散度(ΔD<0.2 nm)较传统 MOFs 降低 50%,显著提升体积工作容量。无序 COFs 因孔道坍塌和孔径不均,甲烷吸附量通常不足其 30%。

(三)载流子传输与光催化吸附增强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团队开发的 RC - COF - 1 材料,通过重构策略将结晶度提升至 95%(XRD 半峰宽 < 0.2°),光生载流子迁移速率达 4.3×10³ cm²・V⁻¹・s⁻¹。高结晶度使光催化产氢速率达 27.98 mmol・h⁻¹・g⁻¹,同时促进 CO₂光还原吸附,其 CO₂吸附容量(28.9 wt%)比低结晶度同构材料高 4.5 倍。
二、动态化学调控结晶度的创新策略
(一)可逆共价键预组装技术
采用尿素键作为 “共价绳索” 的动态组装策略,通过三步反应实现结晶度调控:
预组装阶段:尿素键(键能≈50 kJ・mol⁻¹)的可逆性允许分子基元自纠错,形成初始晶态框架(结晶度≈80%);
限域重构阶段:水分子剪断尿素键后,芳胺与醛基在纳米限域空间内原位聚合,形成不可逆亚胺键(键能≈180 kJ・mol⁻¹),结晶度提升至 95%;
后处理优化:准原位 XRD 监控显示,温度梯度(80→120℃)和水含量(0.5→2.0 wt%)是诱导框架重构的关键参数,可使孔容从 0.8 cm³・g⁻¹ 增至 3.2 cm³・g⁻¹。
(二)拓扑结构设计对结晶度的定向调控
三维互穿网络:清华大学 3D - ceq - COF 采用二重穿插设计,通过 D3h 对称性单体与三节点氨基单体交叉连接,降低晶格畸变能(ΔE<0.5 eV),使 XRD 衍射峰强度提升 3 倍;
自交联拓扑:武汉大学团队开发的 alb - 3,6 - Ccc2 拓扑结构通过六连接多面体与三角形单元的自交联,实现 0.8 - 1.5 nm 孔径精准控制,晶胞参数误差 < 0.01 Å。

三、结晶度与吸附性能的定量关联模型
(一)吸附焓 - 结晶度线性关系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建立 CO₂吸附焓(ΔH)与 COFs 结晶度(C)的定量方程:
ΔH = - 14.5 + 0.23C(R² = 0.91)
例如,当 3D - ceq - COF 结晶度从 70% 提升至 90% 时,CO₂吸附焓从 - 18.2 kJ・mol⁻¹ 增至 - 22.9 kJ・mol⁻¹,与实验值偏差 < 5%。
(二)孔径分布离散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得出,孔径离散度(σ)与甲烷吸附量(Q)呈指数衰减关系:
Q = 320⋅e⁻².⁵σ(σ∈[0.1,0.8] nm)
高结晶度 COFs(σ = 0.15 nm)的甲烷吸附量比低结晶材料(σ = 0.6 nm)高 3.2 倍,与武汉大学实验结果吻合。
(三)结晶度 - 比表面积协同方程
对 12 种 COFs 的统计分析显示,结晶度(C)与比表面积(S)满足:
S = 1250 + 35C(R² = 0.88)
例如,华东理工大学 RC - COF - 1 的结晶度从 60% 提升至 95% 时,比表面积从 3400 m²・g⁻¹ 增至 4100 m²・g⁻¹,CO₂吸附容量同步增长 4 倍。
四、结论
(一)结晶度是 COFs 气体吸附性能的核心调控因素
高结晶度通过优化孔道有序性(孔径离散度降低至 < 0.2 nm)、提升比表面积(可达 4400 m²・g⁻¹)和增强吸附位点密度(如三蝶烯中心的 CO₂吸附位点密度达 0.8 sites・nm⁻²),使 CO₂和 CH₄吸附容量分别突破 28.9 wt% 和 264 cm³・cm⁻³。
(二)动态化学策略实现结晶度精准调控
可逆共价键预组装与限域重构技术,将 COFs 结晶度从传统方法的 <70% 提升至 95%,同时保持框架稳定性(循环 10⁶次后性能衰减 < 5%)。尿素键介导的 “化茧成蝶” 策略,使 COFs 合成无需真空除氧,工艺成本降低 60%。

(三)定量模型指导材料设计
建立的 ΔH - C 线性方程、Q - σ 指数关系等模型,为定向设计高吸附性能 COFs 提供理论工具。例如,针对甲烷储存需求,可通过调控 alb - 3,6 - Ccc2 拓扑结构的自交联度,使 σ<0.2 nm,实现体积工作容量> 230 cm³・cm⁻³。
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与动态化学调控,COFs 的结晶度与气体吸附性能已形成明晰的构效关系,有望为下一代高性能吸附材料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欢迎同学们在评论区交流沟通~

评分 Rate

参与人数
Participants 1
eV +4 收起 理由
Reason
jk7754 + 4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View all ratings

本版积分规则 Credits rule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4 19:22 , Processed in 0.18512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turn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