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自己挖的坑,今天继续来填……之前断更不找太多理由了,就是懒。看到有坛友回复帖子催更,心中一热,决心继续开更。
开更之前我从头到尾重新读了一遍自己以前写的内容,发现现在对书中概念的理解比当时敲字时候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了,可能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更多相关知识,特别是参加了科音量子化学初级班的培训,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有帮助,以前零散的知识点都被卢老师串起来讲了一遍,有一种打通了的感觉。看来参加培训很重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复习回顾一遍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很重要,知识是常看常新的。
-----------------------------------------------------------------------------------------------------------------------------------------------------
2.3.2 氦原子(The Helium Atom)
对于多电子体系,我们只能得到近似解。对于近似求解薛定谔方程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方法称为微扰理论(perturbation theory),这种方法通过找到一个更易求解的近似体系,再进一步考虑近似体系与目标体系之间的差异所引起的哈密顿算符和解的变化,从而获得对目标体系的近似描述。采用微扰理论时,近似体系与目标体系的差距越小,所得解越精确。
对于氦原子,一种微扰近似是将其看作由一个核和核外两个电子组成的原子,其中核外两个电子只与原子核具有相互作用,两个电子之间并没有相互作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变量分离获得薛定谔方程的解。变量分离后的薛定谔方程如下:
写为原子单位制,如下:
用哈密顿算符表示,并进一步将波函数写为两个电子波函数的乘积,可得:
左乘两个波函数的乘积并在全空间积分,可得:
假设波函数符合归一化条件,则可知 E=E1+E2,即总能量等于两个电子轨道能量的加和,由于没有考虑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总能量中缺少了电子之间的互斥能。
注意,在这里,书中公式2.36等式右边,漏写了E:
依据反对称原理,书中详细论证了氦原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可能的轨道形式,如下:
由此,引入轨道的线性组合,并对下一小节中的Slater行列式做好铺垫。
2.3.3 一般多电子体系和Slater行列式
上一小节中得到,氦原子的基态轨道可表示为:
这样,就得到了一种符合反对称原则轨道的简单表示形式,从2阶行列式推广到n阶,便得到Slater行列式(Slater determinant),如下:
交换任何两个电子,相当于交换Slater行列式中的任意两行,根据行列式性质,行列式将变号,符合反对称原则。
如果Slater行列式中任意两行的元素完全相同,代表两个电子占据了相同的自旋轨道,此时根据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为0,不再存在,从而体现了Pauli不相容原理,即没有任何两个电子共享相同的一套量子数。Pauli不相容原理说明:一个空间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行列式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性质:
给行列式中的任意一列乘以一个数加到另一列上不改变行列式的值。这意味着更多有意义的轨道能够通过现有解的线性组合得到。分子轨道的求解将给出一系列的轨道波函数,其中分布在特定位置(如原子之间的成键位置)的波函数将对分析极为有用。
这一部分中的几处错误:
1. P39 公式2.56, 2.57缺少了归一化系数
2. P39 公式2.60,根号下的数字应为6,而不是12
3. P41第一段落中,氦原子第一激发态的电子分布写错了,应该为1s12s1
-------------------------------------------------------------------------------------------------------------
这次的更新不知为何,图片大小不一,试了好几次都是一样,不知道哪个步骤出了问题,只能先将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