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反应为分子内3+2环加成反应,反应的机理为:P催化剂对反应物中丙二烯部分亲核加成,随后连续两个C-C生成步骤,1,2氢转移,最后催化剂释放。酸存在时,发挥氢键连接体的作用,提高了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文章计算时只计算到第二个C-C生成步骤,由于生成两个对映异构体的第一步(速控步)是一样的,每个C-C生成过程中均得到一个手性碳,第二个碳的手性随着第一个碳手性的确定而确定,文章认为第一个C-C生成步骤决定反应对映选择性,确实解释了酸的加入提高反应ee值这一实验现象。我的问题是:若获得两个对映异构体的速控步是同一步,即使势能图中有一步能垒仅次于速控步,决定文章对映选择性的一步是生成手性碳的一步(本文属于这一类)?还是除速控步外能垒第二高的一步决定?恳请各位大神指导。
|
-
催化剂.png
(4.63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26)
催化剂(含氢键供体的双功能磷催化剂)
-
机理.png
(88.41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45)
机理图(左边无酸,右边有酸)
-
加酸前的势能图.png
(104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31)
无酸的势能图
-
加酸后的势能图.png
(107.68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26)
酸存在下的势能图
-
反应式.png
(34.93 KB, 下载次数 Times of downloads: 32)
反应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