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kchem5 发表于 2022-6-15 20:06 谢谢,后面可能量子计算可以给出帮助,针对特定的金属,这实际操作起来更加容易!这个建议非常好!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15 20:03 谢谢您的回复,这些都是纯的物理,临时只是脑子里有个宏观的概念,对这些重要的细节我们关注的的确不多。需要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和合作。 |
watfros 发表于 2022-7-22 11:43 不好意思休假了两个星期,这么晚回复! 晶体水应该强调的配位水的概念,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这里的结构水强调的是限域环境下两个临近水分子或多个水分子O原子p轨道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会形成介稳的Pi轨道。 |
这个是类似于晶体水的概念吗 |
zhangkun232 发表于 2022-6-15 00:27 您如果认为有半金属性的话,可以测一下能带,看看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不然可能不好区分是金属态、半金属态还是绝缘态。 |
zhangkun232 发表于 2022-6-15 00:29 spin liquid要求有长程量子纠缠以及anyon激发,您的体系是否也有类似性质?是否做了相关的表征?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15 01:25 我们说的拓扑激发,更靠近Spin liquid的概念,Nanoscale的文章里有所阐述,但是我的物理基础太差了。不知道表达的是否清楚。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15 01:25 金属没有被还原,只是界面离域的一种状态,显示出了半金属性(semimetal),我们认为。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15 01:25 "如果是过渡态的话,这个叠合态的寿命是不足以用普通UV-Vis或荧光光谱测出来的,任何能用普通(非瞬态)仪器测出来的物种必然是稳定物种,不可能是过渡态。"这个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好的问题!!!我们自己其实讨论了这个问题很久!因为您知道我们使用瞬态测了激发态的弛豫动力学。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做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与最近报道的一些神奇量子态看上去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好像很少涉及到水,石墨烯以及其他磁性材料涉及的更多。但是存在某种共性。 |
"如果是过渡态的话,这个叠合态的寿命是不足以用普通UV-Vis或荧光光谱测出来的,任何能用普通(非瞬态)仪器测出来的物种必然是稳定物种,不可能是过渡态。"这个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好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PBIS态是稳定的过渡态,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认为的过渡态,所以我们只能小心的称之为具有类似过渡态的性质,其实您知道过渡态的形成细节并不清楚,我们的PBIS恰好解释了传统化学过渡态的细节,其实过渡态可以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PBIS态,具有更高的能量。 因为越往后越牵涉到物理,我们学化学的就越来越吃力。Berry Phase这个名词我真没有看到过,结合我们的结果我要仔细看看才能回答你,因为我听过文小刚的拓扑序的报告,所以认为跟拓扑激发有关,并非传统的局域激发,这可能为什么UV-Vis或荧光光谱可以测出来的原因。 |
zhangkun232 发表于 2022-6-14 17:24 如果是过渡态的话,这个叠合态的寿命是不足以用普通UV-Vis或荧光光谱测出来的,任何能用普通(非瞬态)仪器测出来的物种必然是稳定物种,不可能是过渡态。孤对电子可以离域不假,但是只有离域到O的p轨道出现空穴的程度,O-O键级才不为0,而O原子孤对电子到碱金属离子的离域显然远不到这个程度,不然就等于是在说OH-会把碱金属离子还原成碱金属原子。 另外,您说的拓扑激发,指的是这个态有Berry phase吗?是奇宇称还是偶宇称? |
zhangkun232 发表于 2022-6-15 00:24 这种PBIS态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态,我个人认为,既有居于键的特征又有离域键特征,所以我们称它为拓扑态!可能我的理解也不完全准确,但是这就是数据呈现的。利用这个理论很容易解释水的介电常数的变化以及文献上从未解释Metallophilic interaction,如Aurophilic,如果界面与水配位的是金(I)离子。 |
wzkchem5 发表于 2022-6-14 14:12 这里OO叠合实际上是一种界面瞬态,类似过渡态!O的孤电子对是界面离域的,如果水与界面金属配位或者碱金属离子。如果没有与金属离子配位,实际上两个O-H是部分离域的,你可以想想成原子态的H形成了。如果金属参与了水的吸附,可以认为金属部分还原了。氧原子的价态发生了部分变化。这就是界面离域的本质,界面参与的四个原子类似处于李德堡态,所以我们称它为拓扑激发!可能我前面讲的概念不清楚,我列的核心几篇文章里提到了。也可以参考我们最新的ChemRxiv的文章:DOI: ChemRxiv. Cambridge Open Engage, 2021,DOI: 10.26434/chemrxiv-2021-zp9z3。这里面讲的很清楚。 |
Ferrocene 发表于 2022-6-14 10:06 是的,用我们的理论很容易解释OER、ORR甚至CO2RR和NRR。我文章里提到了这些反应的作用机制。 谢谢关注@ |
手机版 Mobile version|北京科音自然科学研究中心 Beijing Kein Research Center for Natural Sciences|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419号|计算化学公社 — 北京科音旗下高水平计算化学交流论坛 ( 京ICP备14038949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8-17 16:03 , Processed in 0.21788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