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超材料(Metamaterial)的负泊松比结构设计与能量吸收特性?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huisuan2024    时间: 2025-3-25 16:12
标题: 超材料(Metamaterial)的负泊松比结构设计与能量吸收特性?
西安工业大学(博导)化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催化材料的理论(研究方向)

哈喽,结合同学们在研究中出现的:“ 超材料(Metamaterial)的负泊松比结构设计与能量吸收特性?  ”这个问题,老师这边进行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方向和思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关于模拟计算板块,同学们有问题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进行探讨交流!


文章目录1. 负泊松比超材料的基本概念与设计挑战2. 负泊松比结构设计的创新路径1)骨架联合管状超材料(SUTM)的突破骨架结构优化几何参数协同设计
2)仿生与梯度设计的应用
仿生梯度结构
变刚度比例因子(VSF)法
3)拓扑优化与多目标设计3. 实验与数值验证准静态压缩测试有限元分析理论模型验证4. 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几何参数材料选择结构稳定性5. 结论



1. 负泊松比超材料的基本概念与设计挑战
负泊松比(Negative Poisson's Ratio, NPR)超材料是一类通过微观结构设计打破传统材料对称性限制的工程化人工材料,其变形特性与传统材料相反: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材料在应力方向扩展的同时,垂直方向也发生膨胀(拉胀效应),而在压缩时则双向收缩。这种特性赋予超材料高刚度、抗剪切及抗冲击等优势,但其高孔隙率结构通常导致低能量吸收(Energy Absorption, EA)性能,两者在传统设计中难以兼容。例如,传统蜂窝结构虽具有高能量吸收能力,但其正泊松比特性限制了在动态冲击场景下的应用。

2. 负泊松比结构设计的创新路径1)骨架联合管状超材料(SUTM)的突破
针对能量吸收与负泊松比的冲突,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型骨架联合管状超材料(SUTM),通过分裂传统反向进入管状超材料(RETM)的中心骨架并重构,形成非平面配置的单元结构。实验表明,SUTM在相同应力水平下,能量吸收能力较RETM提升约30%,同时实现稳定的负泊松比效应(泊松比可达-0.5)。其优势源于:
· 骨架结构优化:从单元格角落生成的骨架显著增强能量吸收,通过调整骨架密度和分布可进一步优化性能
· 几何参数协同设计:管壁厚度(7.5 mm为临界值)、直径(>50 mm时能量吸收显著提升)和高度(>90 mm时SEA增强)的协同优化,平衡了力学性能与功能需求
2)仿生与梯度设计的应用
· 仿生梯度结构:受竹子中空结构和柚子皮保护层的启发,研究者开发了梯度仿生多面体超材料(GBPM),通过3D打印技术结合软硬材料(如Ti-6Al-4V与光敏树脂),其比能量吸收(SEA)达44.16 J/g,远超传统蜂窝结构
· 变刚度比例因子(VSF)法:南京工业大学团队提出通过调整内凹胞元的刚度区域比例(VSF=40%-100%),在保持负泊松比(泊松比≈-0.3)的同时提升平台应力,优化了能量吸收与刚度的协同性
3)拓扑优化与多目标设计
基于胞元拓扑优化法,研究者设计了内凹六边形负泊松比超材料,通过均质化理论和局部共振机制,实现了负泊松比与低频带隙的定制化。例如,引入铅芯-橡胶涂层谐振器,可将带隙范围控制在500-600 Hz,适用于抗冲击吸能场景。两阶段优化策略(先实现负泊松比,再引入带隙)为复杂性能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3. 实验与数值验证    · 准静态压缩测试SUTM在250 kN万能试验机下表现出稳定的多步变形模式,能量吸收效率较传统结构提升约40%。GBPM在动态冲击模拟中,能量吸收增长率较软材料基结构提高5.9倍
· 有限元分析ABAQUS模拟显示,X形负泊松比蜂窝在y方向加载时呈现双平台应力特征,SEA较传统六边形蜂窝提升25%;在高速冲击下,其负泊松比效应可延迟冲击波传播
· 理论模型验证:基于塑性耗散理论和动量守恒,建立了X形蜂窝的低速/高速冲击平台应力模型,预测值与实验误差<10%。
4. 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 几何参数:管壁厚度、直径和高度是影响SUTM性能的核心因素。例如,管壁厚度超过7.5 mm时,能量吸收效率显著下降;直径增加可提升SEA,但过大会导致泊松比趋近于零
· 材料选择:硬质材料(如金属基体)更有利于保持负泊松比稳定性,而软材料(如聚合物)在动态冲击中表现出更好的能量耗散能力  
· 结构稳定性:局部共振单元的引入可能引发结构失稳,需通过增加侧肋密度或优化骨架布局来抑制
5. 结论
负泊松比超材料的设计已从单一性能优化转向多目标协同创新。通过骨架重构、仿生梯度、拓扑优化等策略,成功实现了能量吸收与负泊松比的平衡,其中SUTM和GBPM等结构在实验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结构稳定性机制与复杂环境适应性,但现有成果已为航空航天、汽车防护及生物医学等领域提供了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ccc.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