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公社

标题: 关于蛋白和小分子结合模式是否需要用FEP或者US计算自由能 [打印本页]

作者
Author:
Dongxiao    时间: 2022-11-7 18:51
标题: 关于蛋白和小分子结合模式是否需要用FEP或者US计算自由能
本帖最后由 Dongxiao 于 2022-11-7 19:06 编辑

大家好,我需要研究一个蛋白对小分子的催化机理,但是我没有它们的晶体结构,因此我通过分子对接及自由能计算找结合模式。但是问题是,这个蛋白的口袋很flexible, 它的口袋大小会随着小分子大小而改变,对PDB中晶体结构做alignment,发现主要有4个构象。
然后我对小分子和蛋白做了分子对接,但是我到底该选择哪个蛋白结构呢?
1. 针对每个蛋白构象,我选择了打分最低的构象,做了MD,用MMPBSA算了结合能,然后比较蛋白四个构象和小分子结合自由能大小。
但是在MD轨迹中,发现小分子构象有变化,RMSD大概在1埃左右,我想问问大家我应该选择哪一段trajectory用MMPBSA算自由能?
2. 老师建议我用别的方法也算一下自由能,比如FEP和US,我想问问大家我是否需要用这两个方法算自由能,如果需要,这两个方法
需要有一个起始构象,我想问问大家对于我的不同蛋白构象,初始结合构象怎么选择比较好?


作者
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22-11-8 13:20
1 通常都用打分最高的。打分最低的没实际意义

如果怀疑直接对接后的蛋白质的构象没有如实地反映出来flexible特征,就把打分最高的结构作为初始结构,跑很长时间的动力学使得蛋白质口袋能自发迎合配体
等得到能较真实描述蛋白质-配体结合状态的结构后,再用MM/PBSA或精度更好的TI/FEP等方法算结合自由能。
作者
Author:
Dongxiao    时间: 2022-11-8 21:40
本帖最后由 Dongxiao 于 2022-11-8 21:49 编辑
sobereva 发表于 2022-11-8 13:20
1 通常都用打分最高的。打分最低的没实际意义

如果怀疑直接对接后的蛋白质的构象没有如实地反映出来flex ...

谢谢老师的回复,看了您的解答,意思就是一般选择MD末尾的轨迹的构象,在跑MD过程中,随着模拟时间的推进,蛋白和小分子会朝着更加匹配的模式去结合。我就是用的打分最好的构象作为初始构象做的MD,我用的MOE做的分子对接,分数最低的就是打分最好的,
我不太确定到底MD跑多久,300ns 甚至1微秒,去看蛋白和小分子都有哪些构象,
我还有一个想法是,比如说跑了1微秒MD(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是,我是跑3个300ns的平行轨迹好,还是一个1微秒的轨迹好),然后做cluster,我觉得一个cluster应该就代表一个结合构象了,然后用对每个cluster用MMPBSA算结合自由能,结合自由能低的构象就是蛋白和小分子的比较匹配的结合构象了吧。
第二种方法,如果用FEP算自由能,FEP的初始构象的选择也是一个问题,我觉得选择的话我应该选择前面MD的第一个cluster的代表性构象,因为它出现概率多,
代表它的势能低一点。但是这有一个问题是,万一我选择的这个cluster1的实际的结合自由能还没有出现概率小的构象的自由能低呢,也许在有限的时间尺度内,
这种出现概率不能真实表现出来。所以我是不是FEP初始构象也是要选择MMPBSA计算出来的低自由能的构象。


作者
Author:
caoyx0612    时间: 2023-7-19 14:23
我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你遇到相同的问题,很多时候对于初始构象和结果不会分析。
作者
Author:
Jeffrey0521    时间: 2023-7-31 14:04
同问FEP的初始构象的选择有什么样的要求?会对FEP计算得到得相对结合自由能影响会大吗?
作者
Author:
wbqdssl    时间: 2025-7-15 11:06
sobereva 发表于 2022-11-8 13:20
1 通常都用打分最高的。打分最低的没实际意义

如果怀疑直接对接后的蛋白质的构象没有如实地反映出来flex ...

社长好,我有类似的问题,于是在这个帖子下回复,希望能得到您的回答!
我在研究两个同源蛋白(结合位点氨基酸高度相似)和同一批配体的结合模式的差异。主要是从蛋白配体结合的分子机制上说明问题;这些配体对于两个同源蛋白都有实验上的IC50能反映配体与蛋白的结合强弱;但现在审稿人要求我们考虑用精度更高的FEP方法计算结合自由能(原文是MM/PBSA方法)。我考虑了一下,觉得用FEP算结合自由能意义不是很大;一来文章主要是研究结合机制的差异;二来是已经有了实验上的IC50,再从计算上算一个结合自由能,光这一个计算上的结合自由能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意义(因为已经有实验IC50能说明结合强弱了),也说明不了结合机制上的什么问题。
您怎么看呢,我这样回复审稿人是否合适呢?谢谢社长!
作者
Author:
sobereva    时间: 2025-7-16 11:31
wbqdssl 发表于 2025-7-15 11:06
社长好,我有类似的问题,于是在这个帖子下回复,希望能得到您的回答!
我在研究两个同源蛋白(结合位点 ...

如果MM/PBSA的结果给出的结合自由能的关系已经和IC50一致了,再做FEP是没什么必要,而且MM/PBSA下还能做能量分解,更好地讨论结合机制。但如果MM/PBSA算出来的结合自由能顺序不对,或者顺序对但是差异过小因此存在不确定性,可以再做FEP。
作者
Author:
wbqdssl    时间: 2025-7-16 12:58
sobereva 发表于 2025-7-16 11:31
如果MM/PBSA的结果给出的结合自由能的关系已经和IC50一致了,再做FEP是没什么必要,而且MM/PBSA下还能做 ...

好的,非常感谢社长的解答!




欢迎光临 计算化学公社 (http://ccc.keinsc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